據媒體稱,華為創始人任鄭飛表示,當全球芯片過剩時,會有人找華為購買芯片,但回顧2020年的發展,他會發現這可能只是他的幻想。
而Gartner公布的2020年全球十大芯片購買者的數據,華為今年購買的芯片金額下降了23.5%,但全球十大芯片購買者購買的芯片金額長了7.3%。推動全球芯片采購金額上升的原因是蘋果、三星、步高、小米等企業芯片采購量大幅增加,迅速填補華為空缺,推動全球芯片采購金額大幅增加。就中國市場而言,2020年中國進口芯片金額繼續大幅上升,2020年中國進口芯片金額達到3800億美元,比上年上升25%,顯示中國其他企業大幅增加芯片采購量。
然而各行業都在廣泛使用芯片,對芯片的需求激增。芯片不僅沒有過剩,而且由于對芯片的需求迅速上升,導致全球芯片供應短缺,甚至導致全球汽車行業因芯片供應不足而迫使汽車企業減產。
盡管美國芯片公司因美國采取的措施一度遭受巨大損失,但到2020年第四季度,美國芯片公司開始大幅反彈,比如世界上最大的手機芯片公司——高通在2020年Q4的收入大幅增長62%,凈利潤同比增長165%;美國模擬芯片公司領頭羊德州儀器公布的2020年Q4的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2%和45%。
包括中國手機企業在內的全球手機企業,在華為手機衰退之后,美國芯片企業迅速填補了華為的空缺,對芯片的需求迅速增加,給美國芯片企業帶來了收入,彌補了失去華為手機訂單后的損失。
在此之前,業界曾擔心臺積電失去華為這一第二大客戶后也可能出現產能過剩,但2020年Q4的數據顯示,蘋果已經包圓了臺積電5nm先進工藝生產能力,而今年,隨著Intel和AMD爭奪5nm工藝生產能力,臺積電5nm工藝生產能力可能面臨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,AMD可能會把處理器訂單交給三星。
所有這些都表明,華為手機出貨量的大幅下降并沒有影響上游芯片企業,其他企業在搶占了華為手機留下的空間之后,增加了對芯片的采購,彌補了芯片企業在失去華為訂單之后所造成的損失。與此相反,隨著華為手機的衰退,華為對全球芯片產業的影響進一步減小。
對于任正非所期望的芯片產能過剩,恐怕更不會成為現實,因為隨著物聯網、汽車聯網等行業的興起,這些行業對芯片的需求更是指數級增長,但由于更先進的工藝制程的研發難度越來越大,導致聯電、格芯等已經停止研發先進的工藝制程,只有臺積電和三星兩家芯片制造企業研發了5nm和更先進的工藝制程,未來很可能會出現先進的工藝產能不能滿足全球需求,芯片供應不是過剩,而是供應不足。
由此可見,全球芯片產能過剩不太可能發生在未來十年物聯網、汽車聯網等新興技術爆發的時代。相反,如果華為不能解決芯片供應問題,對芯片行業的影響就會降低,獲得芯片供應的難度也會增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