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消息傳到,當全球晶圓廠的OEM滿載時,上游不僅對原材料硅片的需求強勁,而且再生晶圓也供不應求。
有些人可能不熟悉再生晶圓,但它也是晶圓OEM行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。顧名思義,再生晶圓就是回收的晶圓。然而,這種晶圓不是我們日常認知中正常流片的晶圓,而是芯片制造過程中的測試晶圓。
受下游晶圓廠需求刺激,臺廠日廠擴產。
因此,再生晶圓是晶圓廠量產前的重要材料,可用于監測工藝參數和生產環境,也是提高良率、降低成本的關鍵因素。隨著下游各工藝新產能的不斷開放,再生晶圓的需求也在上升。
近日,從臺灣三大再生晶圓制造商升陽半、辛云、中砂的最新情況來看,他們今年的新產能已經全部滿載,明年似乎有強烈的進一步擴產需求。
不難發現,升陽半全線滿載,其中12寸去年底擴產7萬片,現在月產能高達30萬片,穩坐世界第二寶座。明年新一輪產能開放后,有望成為全球再生晶圓龍頭。
辛云也在制定再生晶圓擴產計劃,今年月產能從12萬片提高到14萬片。預計明年將擴大2萬片,達到16萬片。近兩年擴產節奏較快,幅度超過30%。
換句話說,上述兩家制造商計劃明年再次擴大生產。雖然今年中砂最新月產能已達30萬片,但其產能仍緊張,已試圖調整價格。
關鍵是,早在上個月,全球再生晶圓龍頭RSTechnologies就宣布將增加未來兩年中國大陸、臺灣省和日本的資本支出,以大幅擴大其產能。總的來說,編者還認為,從歷史數據來看,晶圓OEM上下游相關產業鏈的需求增長率往往保持較高的一致性。隨著半導體行業向先進工藝的不斷推進,測試需求的不斷增加將刺激再生晶圓的消耗,銷售單價將超過以往成熟工藝,這自然成為相關供應商增長的主要動力。
從無到有,國內晶圓再生替代迎來加速。
不難理解,臺灣等地晶圓OEM產業發達,自然培育了強大的上游供應鏈。幾乎所有的再生晶圓供應商都是世界上最好的。另一方面,在2020年之前,晶圓再生領域幾乎空白。
據報道,大多數大陸晶圓廠都將測試晶圓送到臺灣省或日本進行再生加工,少數企業,如中芯國際,將自己再生一些晶圓。一般來說,mainlandChina有進入量產階段,市場相當廣闊。特別是12英寸再生晶圓。畢竟,隨著mainlandChina晶圓產能的不斷提高,晶圓再生市場也得到了提振,一些國內企業開始關注國內替代的機會。例如,科技、晶芯、協鑫集成等幾家主要廠商,已經開始布局晶圓再生相關業務。
事實上,至純科技此前在合肥建設的全國首條12寸晶圓再生產線,早在兩個月前就正式量產。然而,生產能力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攀升。今年只有2個月的產值有望貢獻,項目盈利需要一定的時間,需要耐心等待。
幸運的是,晶圓再生相關項目全面實施后,每年可形成168萬片晶圓再生和120萬件零件清洗能力,滿產后年產值至少可超過6億元。晶芯半導體是湖北省第一家晶圓再生廠。一期工程于今年6月全面投產,產能持續上升。預計明年上半年每月10萬片。晶芯分四期建設。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,將有4條12寸晶圓再生產線,月產能將達到40萬片。
對于協鑫集成的再生晶圓項目,也在積極組建人才隊伍,項目正在穩步推進,相信很快會有最新進展。
巧合的是,幾天前,該平臺還報道了安徽富樂德長江半導體12英寸再生晶圓項目的量產儀式。這標志著其12英寸再生晶圓項目生產基地的正式批量生產。富樂德長江半導體作為安徽省的重點項目,已成為國內首批進入量產狀態的12寸晶圓再生制造專業化工廠。
綜上所述,時代造就了英雄。作為mainlandChina大規模生產再生晶圓的先驅,上述制造商不僅將提高國內再生晶圓的自給率,滿足國內外半導體晶圓再生市場的需求,還將在這個快速擴張的廣闊市場中有所收獲。
關鍵是這樣可以促使國內晶圓廠擺脫長期主要依賴進口的困境,使其在國內實現高水平的大尺寸晶圓再生,是實現中國半導體供應鏈自主可控的又一重大突破,對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具有更長遠的積極意義。